“百忙之中来领个对象吧”“咱们这边优质男性不少给你牵线优质伴侣”……近年来婚姻中介服务成为很多单身人士探寻配偶的渠道之一。然而应为大家搭建幸福桥梁的婚介机构却屡屡出现诱导消费、不真实宣传、合同埋雷等问题损害了买家权益更导致了大众对婚姻中介服务的信赖危机。
“由于我日常交友接触面比较窄所以就和婚介机构联系了想去试一试结果发现都是套路。”北京的李先生接连体验了3家婚介机构成效都不尽如人意。“最开始他们会知道你的个人信息、情感历程和个人需要然后展示他们筹备好的嘉宾照片和资料。假如你对其中几个嘉宾表示认同他们就开始营销推广付费套餐。一般几名销售轮番上阵以深入知道用户为名估算收入状况和预算一旦发现你购买意愿不高或购买力不强就会翻脸不认人。”
李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很多读者反映一些婚介机构功利心太重营销推广手法粗糙甚至涉嫌欺诈。对于有付费意向的顾客一些婚介机构不惜夸大事实甚至捏造不真实的顾客信息。
来自上海的郭女性在一家知名婚介机构前后支付了17万元的服务费机构承诺会为她介绍优质对象。然而实质介绍的几位对象远不符合她的需要甚至有些“年龄、工作单位信息都存在出入”。这一现象不只让买家感到不满更暴露出婚介机构对会员资料审核不严等问题甚至存在“婚托”之嫌。“介绍的人电话不对联系不上或者加了微信他们爱搭不理回话冷淡。怀疑所谓对象其实是在婚介机构兼职并不是真的想找对象。”甘肃庆阳读者焦先生说。
在签订合同后部分婚介机构还会通过模糊的怎么收费和混乱的服务项目误导买家甚至拟定“霸王条约”。动辄3个月会费过万元一年收费5万元而提供的服务总是只有与相亲对象见面然后加私人联系方法。还有所谓“高档服务”也只不过几次简短电话交流。安徽合肥的张女性支付了4万余元的婚介服务费并签订了电子合同。回看合同时才发现作为甲方的买家权利与义务一栏只有义务没权利而企业的注册信息显示为“平面设计”。
当然婚姻中介服务本身有其规范难题。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婚介机构的商品没办法量化服务水平也很难标准化。且无论多么高档、多么昂贵的婚姻中介服务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确保为会员找到理想的另一半。换句话说无论最后结果怎么样买家都不可以让婚介机构负全责。这致使不少婚姻中介并不在乎用户能否找到适合的对象只想借助买家急于脱单的心理设计好聊天、签约、收费的固定套路赚取不菲的“服务费”。
一旦买家意识到服务水平不佳或需要解约婚介机构则会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款。浙江杭州李女性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自己在婚介机构现场签约3.5万元。付款后发现该机构信誉不佳她决定在未同意任何服务的首要条件下终止合同却被告知“需扣除违约金30%也就是1万多元”。“这家婚介机构存在很多合同纠纷和买家投诉其套路如出一辙。但合同明确发生纠纷或争议时由指定仲裁机构仲裁。”她表示这种不合理条约总是使得买家在面对婚介机构时处于不利地位让客户明明了解权益受损也非常难维权。
婚介机构乱象频发的根源在于行业监管缺失与法律实行不到位。“一方面婚恋中介服务没办法通过量化标准来评价由此非常难对中介机构的服务是不是尽责予以判断。其次即便有买家通过法律渠道维权因为取证困难程度大、法律程序复杂、实行周期长总是很难获得应有些补偿。这种法律和监管的真空使得部分婚介机构在灰色地带持续侵害买家权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范世乾说。
针对这种问题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并颁布手段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行为。上海部署婚介机构专项整治行动3至7天“消费冷静期”退费规范纳入《上海婚姻介绍服务机构合规经营引导》。今年8月深圳水平协会发布推行《婚姻介绍机构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对婚姻中介服务中的“服务过程、服务合同、买家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规范。
“面对婚介机构的种种乱象亟须采取有效整治手段。”范世乾表示市场监管部门除去一般性监管以外还应加大对婚介商业广告的审察和监管。对违法的婚介机构要严格执法可以打造婚介行业信用黑名单和红名单规范提醒买家慎重选择婚介机构。除此之外强化买家协会和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优化投诉和举报平台加强对买家维权的宣传。“行业应当打造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收费规范明确婚介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水平和怎么收费。”范世乾说。
读者表示应加大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实行力度确保买家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买家在选择婚介服务时也应维持警惕在签订合同时买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约不随便相信婚介机构的不真实宣传和高额承诺防止掉入合同陷阱。”山东郓城县读者赵考壮说。
向子丰 刘姿含
《人民日报》 【编辑:于晓】